2014年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马拉拉

  2014年10月10日,17岁的巴基斯坦女孩马拉拉成为最年轻的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评奖委员会在陈述理由时说,“尽管她非常年轻,却已经为女童受教育权利奋斗多年……马拉拉所做的这一切,都是在最危险的环境下完成的。她如英雄般地奋斗,由此也成为了捍卫女童受教育权利的代言者。”

  12岁 来自巴基斯坦西北部斯瓦特地区的马拉拉为英国广播公司(B B C )乌尔都语网站撰写日记,讲述塔利班下令关闭女子学校后她所在学校的状况。马拉拉因倡导女童受教育的权利而迅速成名。

  14岁 被巴基斯坦政府授予“国家青年和平奖”,并成为这一奖项的首位得主。

  15岁 马拉拉在校车上遭塔利班枪击,头部中弹。联合国宣布,将每年的7月12日(马拉拉生日)定为“马拉拉日”(MalalaD ay)。

  16岁 获颁2013年国际儿童和平奖,该奖项表彰她“为世界上所有的儿童获得教育”而做出的努力。

  17岁 因“为受剥削的儿童及年轻人、为所有孩子的受教育的权利抗争”,与萨蒂亚尔蒂共同获得2014年诺贝尔和平奖,成为该奖项最年轻的得主。

  2014年10月10日,17岁的巴基斯坦女孩马拉拉成为最年轻的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评奖委员会在陈述理由时说,“尽管她非常年轻,却已经为女童受教育权利奋斗多年……马拉拉所做的这一切,都是在最危险的环境下完成的。她如英雄般地奋斗,由此也成为了捍卫女童受教育权利的代言者。”

  “马拉拉”,在普什图语中意为“悲痛”,而现在,它已成为一个鼓舞人心的名字。马拉拉用17年登上了常人难以企及的高度,是什么让马拉拉如此强大?

  “生命就必须冒险”

  2012年10月9日,15岁的马拉拉几乎死于塔利班的枪下,仅仅因为她面对塔利班武装的威胁,不肯放弃自己的权利:上学。

  “谁是马拉拉?快说,否则杀掉所有人。”塔利班蒙面枪手登上马拉拉所乘校车发出叫嚣。在辨认出马拉拉后,凶手近距离射击,马拉拉左额中弹,同车的另外两名女孩也在袭击中受伤。

  马拉拉先是在巴基斯坦接受了手术,之后又到英国做进一步治疗,于2013年1月4日出院,在伯明翰就近入学埃德巴斯通女子高中。很多人都以为马拉拉挺不过这场灾难,但她神奇地康复。她在回顾袭击事件时曾表示:“对于普通人来说,生命是普通的。但对于那些敢于发声的人来说,生命就必须冒险。”

  这场灾难肇始于数年之前。马拉拉的家乡位于巴基斯坦西北部的斯瓦特山谷,塔利班武装2007年占领了斯瓦特地区,实施严厉的教法,他们发布了一系列禁令,其中一条是禁止女孩在2009年1月15日后上学。塔利班武装还炸毁了很多女子学校。

  在人人自危的形势下,2009年,12岁的马拉拉开始为英国广播公司(BBC)的乌尔都语网站撰写日记,记录塔利班控制区内巴基斯坦人的真实生活。这在当时是危险之举,最初当BBC记者寻找一名巴基斯坦学生写博客时,很多家长并不愿孩子冒险。

  身为校长的齐亚丁建议自己的女儿来写日记。2009年1月3日,马拉拉的第一篇日记用笔名GulM akai(普什图语中意为矢车菊)刊载在BBC的乌尔都语网站上。通过对日常生活的点滴记录,马拉拉表达了她对继续上学的渴望——— 这样的言论与塔利班武装的禁令背道而驰。

  2009年1月,《纽约时报》的一名记者已在为马拉拉拍摄纪录片,记录她如何坚持上学、她的父亲如何坚持在塔利班控制下维持学校的运作。到了2009年12月,马拉拉化名为BBC写博客日记的身份被暴露。此后,马拉拉出现在电视上,公开为女性受教育权发声。

  马拉拉获得了越来越多人的支持,获得了不少荣誉。2011年10月1日,13岁的马拉拉被国际儿童和平奖提名,成为首位获此提名的巴基斯坦女性。2011年12月19日,她被时任巴基斯坦总理吉拉尼授予“国家青年和平奖”。

  曝光率越来越高,危险也一步步靠近。塔利班武装试图让她沉默,他们在报纸上发出死亡威胁,并将报纸从门缝塞进马拉拉家里。但马拉拉并未退却,继续发声。她一直以为,“塔利班武装不会杀害儿童。”

  袭击事件最终发生。巴基斯坦塔利班武装的一名发言人事后称:“我们无意杀害她,但我们不得不这样,因为她不肯停止(与我们作对)。”巴基斯坦举国愤怒,国际社会也大力声援马拉拉。绝处逢生后,马拉拉对自己的使命更加坚定。她无所畏惧地继续发声,从巴基斯坦北部偏远的山谷走向联合国的讲台。

  2013年7月12日,16岁生日这天,马拉拉应邀在联合国青少年大会上为“马拉拉日”演讲,她说:“恐怖分子以为他们能够改变我的目标,阻止我的理想。但是我的生活没任何改变,除了已逝去的懦弱、恐惧与无助。”她提醒人们:“马拉拉日不是属于我的日子,她属于曾为自己的权利说话的每一位女性、每一位男孩和每一位女孩。”

  “我没有折断她的翅膀”

  诺贝尔和平奖揭晓后,马拉拉在英国举行的一个记者招待会上,对一直以来支持自己活动的家人表示感谢,她尤其提到了父亲齐亚丁:“我感谢父亲,他没有折断我的翅膀,让我能自由翱翔。”

  马拉拉有一个睿智的父亲,他是一名诗人、教育活动家。女儿获得如此巨大的荣誉,没有人比他更为自豪,他说:“在这个世界上,她是我生命中最宝贵的人。我们不仅是父女,我们还是朋友”。

  与其他很多巴基斯坦人不同,齐亚丁痛恨性别歧视,反对重男轻女社会的行为准则——— 服从。他在一次演讲中称,“在重男轻女的社会,从一开始,也就是一名女孩出生的那一刻起,她的出生是不被庆祝的,她的父亲和母亲都不开心。”“五岁,本来是应该去上学的年龄,她只能呆在家,眼睁睁地望着自己的哥哥或者弟弟去上学”,“当她进入了青少年时期,当她13岁的时候,她禁止在没有男性的陪同下离开家。她被家里的四面墙困住了。她也不再是自由的个体了。她成为了所谓的父亲,兄弟和家庭的 荣耀 ,如果她违反了那所谓荣耀的准则,她有可能会被处死。”

  齐亚丁决定抛弃所有这些陈规陋习。马拉拉出生前,他早早为女儿取好了名字,因为特别喜欢阿富汗的传奇自由斗士“迈旺得的马拉拉”,他为女儿命名为“马拉拉”。女儿出生后,刚好齐亚丁的一个亲戚来访,带来家族的族谱,在过去300年的名单中,全部是男性。齐亚丁拿起笔,从自己的名字那里划出一条线,写上马拉拉的名字。

  马拉拉不到5岁时,齐亚丁就安排她进入在自己的学校念书。他认为,“入学意味着对她个体和名字的认可,进入学校,意味着进入了充满梦想和抱负的世界,她可以为自己的未来探索潜能。”他经常表扬马拉拉,赞扬她的聪明、机智。当有朋友来的时候,他鼓励马拉拉和自己坐在一起,他还让马拉拉跟随自己参加各种会议。他鼓励马拉拉长大当一名政治家。

  齐亚丁尽力将好的价值观灌输给马拉拉,也灌输给自己学校的所有其他学生。他将教育视为一种解放手段,他教育自己的女儿,要学会对“服从”说不,他教育男学生,要忘记所谓的“荣耀”。

  《纽约时报》记者A dam Ellick曾先后花了6个月时间为马拉拉拍摄纪录片,在他看来,马拉拉的父亲是他见到的最能鼓舞人心的人之一。“他爱自己的两个儿子,但他更加珍视马拉拉,当他打发儿子们上床睡觉后,他会允许马拉拉和我们坐在一起,聊生活和政治,直到深夜。”

  在努力为妇女争取更多权利的时候,齐亚丁发现,巴基斯坦社会出现了“塔利班化”现象,女性参与政治、经济和社会活动的权利被否定,女性被禁止上学,数百所学校被毁。“数百万人受压迫,而少有人出来发声。”

  马拉拉在父亲的鼓励下挺身而出。C N N著名国际报道记者克里斯蒂安·阿曼普尔曾问齐亚丁,是否为鼓励女儿抗争、以至于成为塔利班袭击目标而后悔?齐亚丁直言他从不后悔:“记住,我是一名普什图人,我永远不会在自由问题上妥协。”他更表示:“为争取自己权利发声,哪怕只能活一天,也比做一百年奴隶要强。我绝不会把自己的脖子放在奴役之轭上。”

  马拉拉有一个明理的母亲。枪击事件发生后,齐亚丁感觉“世界仿佛变成了一个大黑洞”。女儿处于生死边缘时,他担心妻子的指责。而妻子告诉他:“请不要责怪自己,你坚持的是正确的事业,你为了真理、和平和教育倾尽全力,你的女儿受到鼓舞,并加入你的行列。你们行的都是正道,上天会保佑她。”

  在2014年3月的T E D演讲中,齐亚丁提到:“很多人问马拉拉的父亲,是什么特别的教导,让马拉拉变得如此英勇、无畏、直言不讳、沉着?我告诉他们, 不要问我做了什么,而要问我没有做什么,我没有折断她的翅膀,如此而已。 ”

免责声明
1、文章部分内容来源于百度等常用搜索引擎,我方非相关内容的原创作者,也不对相关内容享有任何权利 ;部分文章未能与原作者或来源媒体联系若涉及版权问题,请原作者或来源媒体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2、我方重申:所有转载的文章、图片、音频视频文件等资料知识产权归该权利人所有,但因技术能力有限无法查得知识产权来源而无法直接与版权人联系授权事宜,若转载内容可能存在引用不当或版权争议因素,请相关权利方及时通知我们,以便我方迅速删除相关图文内容,避免给双方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3、因文章中文字和图片之间亦无必然联系,仅供读者参考 。未尽事宜请搜索"立思辰留学"关注微信公众号,留言即可。
[2014年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马拉拉] 文章生成时间为:2014-10-16 18:34:32

立思辰留学专家答疑 - 让专家主动与你联系!

为了节省您的查找时间,请将您要找的信息填写在表格里,留下您的联系方式并提交,我们的顾问会主动与您联系。

意向地区:
您的姓名:
联系电话:
验证码:
联系QQ:
咨询问题:

微信小程序

  • 留学资讯

    留学资讯

  • 大学排名

    大学排名

  • 留学费用

    留学费用

  • GPA查询

    GPA查询

  • 汇率对比

    汇率对比

  • 地图选校

    地图选校

更多

推荐院校